“你沒去過的游客服務中心在這里”點評總結
點評師——Eacho20162015 發表于:2016-12-15| 瀏覽量: 8526
“你沒去過的游客服務中心在這里”—這是第86周的點評主題。很榮幸,擔任本期的的點評師。首先謝謝大家的支持和點評,關于本期的主題,我們的初衷是,旅行中的設計師是如何發現、體驗建筑之美,會給我們帶來怎樣去思考和借鑒。但一周下來,效果不是很理想,大家參與和點評的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拋開這個,這個主題還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希望各位在未來的旅途中,發現更多精彩的游客中心。
本期共選了四個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域,用不同的語言闡釋著建筑內涵,可謂各有千秋。
1號作品:韋斯特羅斯游客中心
這個作品由丹麥公司BIG設計,建筑師與tyrens以及kragh&berglun合作,建筑總面積12000平方米,設計將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布置在一個漂浮屋頂之下。該建筑旨在取代現有車站以連接新舊城區,引導城市人群由市中心沿著該市梅拉倫湖向新建的區域流動。
在建筑形態上,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張薄薄的紙片,屋頂之下的自行車停放去、餐廳、零售商店等,將布置在鐵路和交通設施周圍。屋頂四個角有著不同程度的拉伸,有助保護風景和定義城市空間。每個角都向上揚起,像是歡迎訪客和游客進入。
作品有兩點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一是從城市的角度的考慮建筑,尤其是游客中心,如何解決旅游旺季會帶來的高峰人流?如何合理的引導和分流,不至于流線紊亂,造成擁擠,影響旅游心情?二是從建筑形象出發,如何塑造景區或者城市的形象,“飄起來的紙片”也是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未來的設計中會有更多的創意,帶來更多的體驗。
2號作品:嘉那嘛呢游客服務中心
首先我們了解下這個建筑的背景。嘉那嘛呢游客服務中心是2010年玉樹特大地震災后重建重點項目之一,項目直接服務對象是第一世嘉那活佛于公元1715年創立、由25億塊嘉那嘛呢石組成的藏傳佛教圣地——嘉那嘛呢石經城。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是整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宗教中心,每年法會期間有近30萬信徒從藏區各地來此朝拜祈福,當地近40%的民眾以雕刻、加工、出售嘛呢石為生計來源,嘉那嘛呢石經城在玉樹人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地震中嘉那嘛呢石經城受到嚴重破壞,原本就不健全的服務接待設施更是毀于一旦。
方案立于“當代鄉土化”、“建筑地域化”的設計理念,從時間、空間的等多個維度進行思考,結合現代建造技術和藏族傳統建造工藝,回收地震建材,采用“牛糞爐”作為冬季采暖,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時,使得項目更好地與玉樹地區文脈相融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我想,對于張利教授及他的團隊,如果不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有深刻的研究,如果不能對當地的宗教文化以及場所特質有相當深厚的了解和情懷,我想是設計不出這么有內涵的建筑的,這點也是我們在未來的設計中值得借鑒的。
3號作品:臺灣日月潭向山游客服務中心
作品由日本團紀彥建筑事務所(norihiko dan and associates)設計,從選票的結果來看,這個建筑是最受歡迎的作品。最受歡迎的點在于:
1、與環境契合度好;
2、用清水混泥土等材料所達到的令人驚嘆效果,當然,這是與作品的設計理念是相吻合的。
設計者觀察到,在普通的建筑設計中,往往過分注重最佳觀景點對建筑的影響,這使得一些大型觀光建筑中經常會產生一些“黑空間”。為了減輕這一問題,設計師在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建立了強有力的聯系。
我們再深入了解下這個建筑。在布局上,方案由兩個巨大的“V”字形體量組成,兩座建筑物輕盈的交疊在一起,通過一個寬闊的室外空間將首層和整個服務中心連接在一起。傾斜的建筑體量,從地面緩緩升起,步行道會微妙的改變參觀者的行走方向帶來多方位觀賞體驗,為那些看不到日月潭景觀的空間提供同樣的視覺感受并延續場地的空間風格。同時,在細節設計上,外立面材料選用了特殊的露石混凝土,粗糙的質感在陽光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突出,外墻凸出的“構造”,形成一系列長長的倒影,富有韻律感。這也是這個建筑受到喜歡的幾個點。
4號作品:陽澄湖旅游集散中心
作品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所設計,坐落在蘇州陽澄湖,面水臨山,建筑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建筑面積為6847.65㎡(其中地上4947.93㎡,地下1899.72㎡)。建筑有多個三角形體塊構成,每個三角形屋面都設有鋁板百葉,營造出一種猶如茅草屋面的室內空間,當陽光撒落在室內,就如同陽光穿越樹葉樹梢中那種舒適自然的空間感受。
從點評的效果來看,這個作品是本期中爭論最大的一個方案。為什么呢?因為方案有負隈研吾大師一直主張的“負建筑”設計理念,這次規劃設計給人的感覺“沒有與周邊的環境很好的結合,相對獨立?!边^于突出建筑的形象與輪廓, 難免會讓人覺得有點與環境脫節感。擱置爭議不予評價,這個建筑仍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樣算不算一個“成功的建筑”呢,值得大家的思考。
對比來看,四個方案各有特色,有一定的代表性。1號作品與3號作品相比, 1號作品是“飛”在空中的紙片,“凸”顯在城市上空;而3號作品是“趴”在地上的一個建筑,屋頂覆綠與地表連成一體,“隱”于景觀中。
2號作品與4號作品相比,2號嘛呢游客服務中心表達出了建筑如何體現地域的特性,方案從建筑材料,建造手法,布局及建筑形象等各個方面,汲取當地的建筑藝術的精華,具有不可復制性,吻合了當地的氣質;而4號隈大師這次的作品,采用現代的手法,體現了時代性,但有違他一貫的設計主張,未能與當地的環境融合,我想擺在別的湖邊河邊,效果也不會差到哪去,具有可復制性。
綜上為本期的點評總結,因個人水平有限,未能全面解讀大師的作品,有些觀點也難免引起爭議,不過作為討論,重在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多來這“每周點評”,參與點評!同時,在未來的旅途中,用心去發現、體驗建筑之美!
點擊回顧《你沒全過的游客服務中心》
- 上一篇: “古鎮酒店——中外名師操刀誰最強?”每周點評總結
- 下一篇: “歷史文化街區與舊建筑改造”點評總結
相關評論